五、历史唯物主义(第五、六章)
1.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: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
2.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: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3.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: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
者 4. “社会历史是由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动的结果。”这是一种:历史唯心主义观点
5.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: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。
3. 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:唯物史观
4.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: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
5. 下列不正确的是: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
9. 国家的本质是:阶级压迫的工具
10.在阶级社会中,阶级斗争属于对立阶级之间:经济利益的对立
11.划分阶级的依据是:经济地位
12.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: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3.社会政治结构核心是:国家政权
14. 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: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
13.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: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
14.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:生产实践活动。
15. 人类社会变化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: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。
16.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:社会基本矛盾运动
19.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。
20.生产力范畴反映了:人与自然的关系
21.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:生产工具的水平
22. 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:科学技术、教育、管理
23. 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: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
24.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,最基本的关系是:社会生产关系
25. 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: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
26. 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:所有制关系
27.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:内容和形式的关系
28.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: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
29.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: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
30.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,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: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
31. 社会形态是: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
32.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: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
33. 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: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
34.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: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
35. 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,下列错误的是: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
36. 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:政治斗争
37. 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: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
38.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: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
39. 社会进步的含义指: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
40 .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是:原始社会、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、资本主义社会、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
社会
41.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,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,说明:
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
42. 关于社会发展道路,下列选项正确的是: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即有统一性,又有多样性
声明:
(一)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。
(二)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对内容、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。